劉恆興 教授

聯絡資訊

研究室:A504
分機:2712
電子信箱:hsliu@ncnu.edu.tw

經歷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文史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開設課程

大一國文、西洋漢學導讀、明清小說、兩岸鄉土文學、中國現代小說、中國諷刺小說、畢業製作 (創作組)、金瓶梅、戲劇概論、話本小說、文學概論、五四女性文學導讀、話本小說專題、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文學理論與批評 、歷代文選及習作、基礎西方漢學、唐傳奇、兩岸鄉土文學、聊齋誌異、中國現代戲劇、公案小說、漢學英文、水滸傳、語言與文學

學歷

  • 科羅拉多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
  •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榮譽與學術獎勵

  • 108學年度獲教學績優(教學獎)。
  • 100學年度獲Thomas Edwin Devaney Dissertation Fellowship 2001-2。

期刊論文

  • 劉恆興:〈王道之行,始於齊家:「滿洲國」大同時期家庭倫理思想論述〉(臺北:《漢學研究》,第32卷第2期,103年6月),頁231-264。
  • 劉恆興:〈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文化論述(1932-1934)〉(臺北:《漢學研究》,第30卷3期,101年9月),頁297-328。
  • 劉恆興:〈兩端之間:論一九二○年代張我軍新舊文學理念與文化民族認同〉(臺北:《漢學研究》,第2期,98年6月)。
  • 劉恆興:〈女子豈應關大計?論蕭紅文本性別與國族意識之關涉〉(新竹:《文化研究》,第7期,97年)。
  • 劉恆興譯:“Chiang Wei-shui:Random Notes from Prison”(Translated by Franc Shelton and Liu Heng-hsing)(臺北:《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臺灣文學英譯叢刊),96年),頁129-140。
  •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臺北:《漢學研’究》,第23卷2期,94年12月),頁197-230。
  • 劉恆興:〈傳統情感教育與中國文學經典之閱讀〉(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93年度教師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3年7月),頁1-21。
  • 劉恆興:〈烏托邦諷刺:老舍《貓城記》批評重探〉(臺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92年11月),頁17-38。
  • 劉恆興:〈對陳寅恪先生有關唐代小說幾點意見之探討〉(《大陸雜誌》,第97卷1期,87年7月)頁1-10。
  • 劉恆興:〈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諷刺特徵:兼論中國傳統文學的諷刺技巧〉(臺北:《國文天地》,87年2月)頁76-88。
  • 劉恆興:〈幻滅與重建──試論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間質素〉(臺北:《中外文學》,第26卷6期,86年11月),頁145-163。

專書

  • 劉恆興 :《現實到超越之路:太平洋戰爭前「滿洲國」的政治文化與新文學》(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10年9月)。
  • 劉恆興:《From Nativism to Nationalism: Taiwanese Fiction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PhD Disserta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91年。
  •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3年)。

研討會論文

  • 劉恆興:〈滿洲國文壇建設論爭時期的文學社團與文藝創作:以《大同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宣讀於「東亞文學場:臺灣/滿洲/朝鮮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國際學術研討會,105年11月25-26日)。
  • 劉恆興:〈「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其文化論述(1932-1934)〉(「臺灣文學的感覺結構:跨國流動與地方感國際研討會」,99年12月10-11日)。
  • 劉恆興:〈Book Review:Resisting Manchukuo: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Japanese Occupation〉(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CL:2007) http://mclc.osu.edu/rc/reviews.htm
  • 劉恆興:〈日治下臺灣及滿洲國鄉土文學運動與國族主義關係之比較〉(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臺灣研究中心編:《臺灣文學與歷史:2006臺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6年),頁40-85。
  • 劉恆興:〈日治下臺灣及滿洲國鄉土文學運動與國族主義關係之比較〉(臺灣研究中心、文建會等主辦之「2006年臺灣文學與歷史國際研討會」,95年10月20-21日)。
  • 劉恆興:〈自殖民地出走:自鄉土書寫論二蕭與張我軍離散意識〉(蘇州: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哥倫比亞、哈佛、蘇州大學等主辦「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94年6月)。
  • 劉恆興:〈自敘述者與視角論二、三十年代臺灣小說之群眾書寫及其民族意義〉(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清華大學等主辦「重寫臺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94年5月)。

研究計畫

【國科會計畫/科技部計畫】

  • 劉恆興:〈軍國主義專制與法西斯獨裁:二戰時期「滿洲國」的文化政策(1939-1945)〉,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9-2410-H260-038,109年8月-110年7月。
  • 劉恆興:〈現實到超越之路:太平洋戰爭前「滿洲國」的文學與文化〉,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8-2410-H260-034,108年8月-109年7月。
  • 劉恆興:〈土地、族群與文壇:「滿洲國」鄉土文學論爭時期的文藝刊物研究 (1937-1941)I〉,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7-2410-H260-031,107年8月-108年7月。
  • 劉恆興:〈滿洲國文壇建設論爭時期的文學社團與文藝創作:以《滿洲報》、《泰東日報》、《大同報》及《國際協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III) 〉,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6-2410-H260-048,106年8月-107年7月。
  • 劉恆興:〈滿洲國文壇建設論爭時期的文學社團與文藝創作:以《滿洲報》、《泰東日報》、《大同報》及《國際協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II) ,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5-2410-H260-043,105年8月-106年7月。
  • 劉恆興:〈滿洲國文壇建設論爭時期的文學社團與文藝創作:以《滿洲報》、《泰東日報》、《大同報》及《國際協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I)〉,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4-2410-H260-041,104年8月-105年7月。
  • 劉恆興:〈藝文志派與文選派的現實意識和超越途徑:以《民聲晚報》及《滿洲報》文藝副刊為中心的考察(II)〉,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3-2410-H260-033,103年8月-104年7月。
  • 劉恆興:〈藝文志派與文選派的現實意識和超越途徑:以《民聲晚報》及《滿洲報》文藝副刊為中心的考察(I)〉,國科會計畫編號:NSC102-2410-H260-063,102年8月-103年7月。
  • 劉恆興:〈蕭紅在「滿洲國」:大同年間王道文藝政策與文學活動〉,國科會計畫編號:NSC100-2410-H260-032,100年8月-101年7月。
  • 劉恆興:〈民族協和與東亞共榮:滿洲國康德年間王道與皇道思想整合及其迴響(1934-1945)〉,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9-2410-H260-064,99年8月-100年7月。
  • 劉恆興:〈賢妻良母、新女性與王道精神:滿洲國婦女教育及其文化論述 (1937-1945)〉,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8-2410-H260-054,98年8月-99年7月。
  • 劉恆興:〈戰爭期日本東亞文化民族策略形成及其迴響:臺灣、滿洲國文壇性別題材小說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7-2410-H260-046,97年8月-98年7月。
  • 劉恆興:〈戰爭時期中國淪陷地區文藝思想與論爭:以北京與上海文壇為中心的考察〉,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6-2411-H260-007,96年8月-97年7月。
  • 劉恆興:〈競爭的話語:臺灣與滿洲國殖民時期文壇關係與文學比較研究現況分析〉,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5-2411-H260-012,95年8月-96年7月。
  • 劉恆興:〈屈變與抵抗:臺灣與滿洲文學本土作家小說中認同與現代性比較,1937~1945〉,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4-2411-H260-012,94年8月-95年7月。
  • 劉恆興:〈日治下台灣與滿洲鄉土文學小說作品中傳統論述之比較:以臺灣話文派與滿洲鄉土派作家為例〉,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3-2411-H260-014,93年8月-94年7月。

【教育部補助計畫】

  • 劉恆興:〈好讀悅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計劃(第二年)〉,所屬計畫:【基礎語文及多元文化能力培育計畫—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B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單位執行,擔任計畫主持人,105年8月-106年7月。

【其他】

  • 劉恆興:〈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2006年臺灣文學與歷史國際研討會〉,95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