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極學刊

中極學刊 第一輯
| 篇 名 |
作 者 |
| 蘇東坡〈水調歌頭〉古今聲情結構探討 | 徐秀菁 |
| 性別與閱讀──以秦觀婉約詞為例 | 王鐿容 |
| 論常州詞派對女性詞的閱讀(未授權下載) | 陳宣如 |
| 格律派後勁詞學批評的新詮釋──試以西湖吟社為例(未授權下載) | 程志媛 |
| 金批杜詩研究──閱讀活動中的對話與放逐 | 曾守仁 |
| 李漁戲曲理論中的觀眾意識 | 塗怡萱 |
| 近代變局下的另類選擇──張元濟的文化思考與實踐 | 劉怡伶 |
| 武俠:近世中國的精神史側面 | 高嘉謙 |
| 穿越皇民化運動時期的動員表象──《決戰台灣小說集》編輯結構析探 | 李文卿 |
| 主體認同與情慾──邱妙津的小說世界 | 曾文璇 |

中極學刊 第二輯
| 篇 名 | 作 者 |
| 西周金文司法案例 | 吳勇冀 |
| 世說新語「我輩」一詞探義 | 彭婉蕙 |
| 「以文為詩」說檢討:接受、記憶與歷史 | 曾守仁 |
| 二程對於文章之學的批評與轉化 | 張瑞麟 |
| 朱熹對莊子之評論 | 江右瑜 |
| 從朱熹對謝良佐的批評見儒老之學的合流與分際 | 樊鳳玉 |
| 元好問詩論「南北偏見說」新論 | 呂玨音 |
| 從小眾到大眾:「隨園」的文化圖景 | 王鐿容 |
| 吳宓對新文學運動的反省 | 劉怡伶 |
| 狂夫之言,聖人擇焉?──管窺魯迅筆下的狂人與中國現代性 | 劉紹鈴 |

中極學刊 第三輯
| 篇 名 | 作 者 |
| 對「抒情傳統」研究之幾點思索 | 曾守仁 |
| 女性在傳統類書中的典範想像──《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試析 | 劉怡伶 |
| 從宋明到清初理學家「性善論」義涵的概念演變──以高攀龍為例 | 朱湘鈺 |
| 諷喻?復仇?開玩笑?──從《四書笑》看晚明笑話閱讀觀 | 陳鴻麒 |
| 清人「以儒解《莊》」的莊周風貌 | 陳琪薇 |
| 機趣、戲謔、新詮釋──論李漁《無聲戲》的性別書寫 | 呂依嬙 |
| 傳播與時尚:《隨園詩話》與出版文化 | 王鐿容 |
| 《花月痕》評點的敘事想像 | 劉紹鈴 |
| 文學革命──鄉土文學/話文論戰中的抵殖民思想 | 李文卿 |
| 賽德克語南豐方言調查報告(未授權下載) | 黃鴻全 |

中極學刊 第四輯
| 篇 名 | 作 者 |
| 許說轉注、假借和同源字的關係 | 劉學倫 |
| 竹枝詞名誼考析 | 劉怡伶 |
| 愛情經銷商:鄧志謨情詩評點與晚明印刷文化(未授權下載) | 王姿婷 |
| 才女魅影:晚明葉小鸞《返生香》的性別書寫 | 林津羽 |
| 論同光體詩人的鬼魅氛圍──以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為探討對象 | 鄭雅尹 |
| 清末的上海圖景──竹枝詞的集體描繪 | 于佩靈 |
| 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海外詞作探析(未授權下載) | 蔡佳儒 |
| 圖像智識傳播:以新智識雜貨店為考察(未授權下載) | 林怡伶 |
| 回歸江湖:《城邦暴力團》的「歷史」經驗與技藝 | 高嘉謙 |
| 消逝、重塑、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 | 彭婉蕙 |
| 布農族卓社方言(Takituduh)的借詞研究 | 鄭裕霖 |

中極學刊 第五輯

中極學刊 第六輯
| 篇 名 | 作 者 |
| 明代地方社會的公共訊息傳播 | 連啟元 |
| 品味或流俗?──明中葉吳中地區題畫詩與審美意識研究 | 黃湘云 |
| 流行與消費──論晚明尺牘商品的接受及生產 | 陳鴻麟 |
| 名妓.文人.印文化──晚明妓女用印鉤沉 | 蔡孟宸 |
| 風月系統的歧出──談《玉閨紅》的妓女與艷情 | 陳明緻 |
| 寓園於鄉:祁彪佳的園林書寫 | 朱冬芝 |
| 錢謙益《西湖雜感》詩中的廢墟與記憶 | 鄭雅尹 |
| 杜濬的評點與社交活動 | 徐綉惠 |
| 西制東漸:試探「星期制」於清末上海之傳布 | 張書華 |
| 故事萬花筒:論《小說林》短篇小說的形式與文化 | 朱芯儀 |
| 易代創傷的見證與修補:以丁耀亢《西湖扇》書寫為例 | 林津羽 |
| 傳「奇」乎?傳「教」乎?──《千古奇聞》的編選視域初探 | 王鐿容 |
| 清中葉蘇州的青樓書寫──以《吳門畫舫錄》、《吳門畫舫續錄》為例 | 溫佩琪 |

中極學刊 第八輯
| 篇 名 | 作 者 |
| 死亡.回憶.幽幻:徐渭詩的生命觀照 | 許若菱 |
| 明代秦觀詞傳播接受研究 | 許淑惠 |
| 選家、逆賊到英雄──從文化事業看呂留良在清代的遞嬗與意義 | 史曜菖 |
| 徘徊空谷的幽靈──鍾惺行旅詩研究 | 鄭恩賜 |
| 禮儀之爭、身分認同與中西文化交流 ──以中國教友夏大常《禮記祭禮泡製》為中心 (未授權下載) |
陳映竹 |
| 醒世與玩世之間──論李伯元《遊戲報》 | 楊詞萍 |
| 虛實的女才子建構:《女才子書》及評點研究 | 林小涵 |
| 晚清上海改良戲曲《黑籍冤魂》之文化研究試析 | 張純梅 |
| 晚清戲曲改良的現代性建構: 以《二十世紀大舞臺》為例(未授權下載) |
張瑜芸 |
| 城市的感覺.氣味.敘事──以上海新感覺派為討論對象 | 邱惠真 |

中極學刊 第九輯

中極學刊 第十輯
| 篇 名 |
作 者 |
| 論六朝觀音應身形象及其故事形態——以三本觀音應驗記為例 | 江明淵 |
| 既為亂世民:李漁的易代心態辨析 | 陳仕軒 |
| 造擬的信,造擬的迷:論胡蘭成的話語體系 | 黃健富 |
| 語體意義與民族問題:論王育德的傳統書房教育經驗 | 白依璇 |
| 豔情‧嗜癖與末世書寫——論被遺忘的詩人王次回 | 曹育愷 |
| 現實超越與現代性:蘇汶文藝自由論研究 | 洪佩萱 |
| 同歡與清詠:論清代儀徵阮氏才女群體及其書寫 | 謝和芬 |
| 「吟到中華以外天」——析論黃遵憲域外詩的「抒情維新」 | 廖志鵬 |
| 林語堂與《人間世》小品文:文藝大眾化的另類思考 | 林明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