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

序號 作者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口試日期
1 唐敏銳 六朝書論研究 周鳳五、林啟屏 87/1/7
2 蔡明展  臺灣﹝散文﹞詩研究 李瑞騰 87/6/29
3 邴尚白 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 林素清 88/5/26
4 孫中峰 豐子愷散文析論 周昌龍 88/7/19
5 蕭雁芳 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 周昌龍 88/7/19
6 臧正一 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 周鳳五、林英津 88/7/23
7 湯培蘭 《客法大辭典》音韻研究 周鳳五、林英津 88/7/23
8 樊鳳玉 宋儒解老異同研究 羅宗濤、高大威 88/7/24
9 龔韻蘅 兩漢靈冥世界觀研究 黃俊傑 、林啟屏 88/7/26
10 劉怡伶 張元濟思想研究 羅宗濤、高大威 88/7/26
11 曾守仁 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 高大威、黃錦樹 88/7/29
12 林美娟 《說文解字》古文研究 林素清 89/1/28
13 王志弘 孟荀「引詩論證」之比較研究 林啟屏、黃俊傑 89/6/11
14 王士銓 王陽明天泉橋四句教研究 何澤恆 89/6/16
15 陳時聖 從包山楚簡看楚國戰國中晚期社會經濟狀況 周鳳五 89/6/17
16 陳宗棋 出土文獻所見楚國官制研究 周鳳五 89/6/17
17 李佳興 《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簡研究─以訴訟事件為例 林素清 89/6/17
18 胡婉庭(胡幸玟) 顧頡剛詮釋《詩經》的淵源及其意義 楊晉龍、林啟屏 89/6/19
19 鄭安宜 《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 林啟屏 89/6/26
20 何淑雅 嵇康之音樂思維及其藝術精神--魏晉玄學的一個側面:美感世界與道的追尋 林啟屏 89/6/27
21 江右瑜 朱熹對道家評論之研究 高大威 89/7/3
22 宋孟貞 《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 周昌龍 89/7/4
23 許玉薇 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 周昌龍 89/7/4
24 黃巧倩 《豆棚閒話》敘事藝術及其在白話短篇小說中的意義 楊玉成 89/7/28
25 張瑞麟 二程思想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以「自得」概念為樞紐之探討 高大威 89/7/31
26 黃雅琪 《管子》之政治思想 林啟屏 89/11/10
27 李文卿 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 陳芳明 90/5/25
28 莊貽麟 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 周昌龍 90/6/18
29 蔡嘉惠 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 周昌龍 90/6/18
30 熊嘉瑜 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 黃尚信 90/6/19
31 張燦堂 《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 楊玉成 90/6/19
32 張政偉 戴震、段玉裁、陳奐〈周南〉、〈召南〉論述辨異 黃忠慎 90/6/22
33 繆敦閔 劉師培《禮經舊說》研究 林慶彰 90/6/23
34 龔詩堯 《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 陳文華 90/6/26
35 林翠年 西周青銅甬鐘銘文研究 林清源 90/6/26
36 程志媛 宋代詞學批評研究──批評形式與文化詮釋 楊玉成 90/6/27
37 林耀椿 錢鍾書學術思想研究──以《管錐編‧老子王弼注》為主 林慶彰 90/6/28
38 簡澤峰 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 黃忠慎 90/7/15
39 曹靜如 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 楊玉成 90/7/26
40 鄭文玄 語文教師的基本能力結構之研究 王更生 90/12/22
41 高嘉謙 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 黃錦樹 90/12/30
42 吳勇冀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 劉文起 91/6/7
43 朱湘鈺 高攀龍心性論研究 熊 琬 91/6/13
44 陳琪薇 清代學者「以儒解《莊》」之研究 鄭吉雄 91/6/19
45 楊曉琪 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 黃錦樹 91/6/28
46 謝夙霓 郭店楚簡《老子》訓詁辨疑 林慶勳、林清源 91/7/16
47 彭婉蕙 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 高大威 91/7/29
48 于明華 清代耶穌會士索隱釋經之型態與意義 黃俊傑 92/6/6
49 塗怡萱 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 鄭毓瑜 92/6/19
50 王鐿容 傳播.聲譽.性別──以袁枚《隨園詩話》為中心的文化研究 楊昌年 92/6/26
51 劉彥彬 晉系彞器銘文研究 孔仲溫 92/6/27
52 曾文璇 老舍的北京文化意識 呂正惠 92/12/24
53 劉紹鈴 尋找現代:晚清「新」文化話語 黃錦樹 93/6/1
54 卓平治 聶雙江對良知的體認及其論辯 周昌龍 93/6/18
55 陳孟君 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 楊玉成 93/6/28
56 林淑惠 台灣文化協會分裂前的台灣新文學運動(1920-1927)--以《台灣民報》為中心 陳芳明 93/7/9
57 唐玉純 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 陳芳明 93/7/14
58 侯裕隆 晚清四大詞家對常州派詞論之承繼與開展 陳文華 93/7/16
59 沈婉華 徐燦《拙政園詩餘》研究 高桂惠 93/12/25
60 鄭裕霖 布農語卓社方言的新詞研究 周世箴 94/6/22
61 陳燕梅 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 朱曉海 94/6/28
62 謝佩螢 台灣布袋戲之武俠敘事風格研究──以洲派媒體布袋戲為例 李幸長 94/6/30
63 陳鴻麒 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 周昌龍 94/7/7
64 沈智偉 先秦老學圖像之重構——從出土《老子》回應《老子》學諸問題 周昌龍 94/7/7
65 邱瑞枝 從晚清報刊論戲曲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關係—-以上海地區為例 范長華 94/7/22
66 陳宣如 常州詞派的文學閱讀 楊玉成 94/7/27
67 彭慧賢 甲骨文从人偏旁通用研究 朱歧祥 95/4/24
68 楊欣宜 程端學《春秋》學思想研究 周彥文 95/7/11
69 潘泠枏 排灣族作家研究──以陳英雄、莫那能、利格拉樂‧阿烏、亞榮隆‧撒可努為對象 黃錦樹 95/7/13
70 呂玨音 史筆摧殘的文學場域—元好問《中州集》詩史辯證之研究 楊玉成 95/7/25
71 周旻樺 上博楚簡《容成氏》研究 黃金文 95/7/28
72 孫敏娟 明代女詩人的主體性呈現 龔顯宗 95/7/31
73 王濬 雷州半島海康方言音韻研究 林英津 96/1/30
74 沈曉雯 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 黃錦樹 96/4/18
75 王麗瑄 明人小楷研究 陳欽忠 96/5/30
76 蔡佳儒 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 黃錦樹 96/6/12
77 蔡依靜 先秦兩漢時期非婚性關係之研究 朱曉海 96/6/26
78 鄭雅尹 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 楊玉成 96/6/28
79 李玉娟 李穆堂與清初陸王學 周昌龍 96/7/23
80 施泳忠 來知德義理易學研究 黃忠天 96/7/24
81 蘇佳文 六朝詩文中的王昭君、班婕妤現象研究 朱曉海 96/7/24
82 潘翰德 先秦自殺論述研究 胡正之 96/7/26
83 于佩靈 觀看與再現:《小說月報》(1910-1920)世界與自我的多重展示 楊玉成 96/7/30
84 王姿婷 娛樂消費與印刷文化:以萬曆後期青樓的情愛書寫與閱讀為中心 楊玉成 97/1/29
85 王瓊茹 嬉笑.怒罵:《綠野仙踪》評點研究 楊玉成 97/1/30
86 林小涵 吳中女詩人的詩情與詩學──清溪吟社研究 周昌龍 97/7/3
87 高敬育 戴震道德哲學研究:以情欲與智識為主軸的論述 周昌龍 97/7/3
88 武思庭 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 楊玉成 97/7/14
89 王澤儀 清初傳奇中的相思病表現與意義 劉恆興 97/7/17
90 王照璵 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 王安祈 97/7/27
91 謝苗琳 蒼南蠻話的音韻研究 黃金文 97/7/30
92 鄧培君 海南海口方言音韻研究 黃金文 97/7/30
93 黃耀賢  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 楊翠 97/7/30
94 郭士豪 梁漱溟對傳統儒學的轉化與實踐 高大威 97/7/30
95 許家莉 錢穆《論語新解》的詮釋進路 高大威 98/6/26
96 蔡淑華 漫遊海上櫥窗:晚清《世界繁華報》中的文化圖景 楊玉成 98/7/29
97 蕭秀雁 閱讀馬華──黃錦樹的小說研究 張錦忠 98/7/29
98 賴思妤 《仙媛紀事》研究-從溯源到成書 李豐楙 98/7/29
99 蔡佩芬  晚清浮世繪:《游戲報》與上海文人的文化想像 楊玉成 98/7/29
100 洪佩君 華燈初上:上海新舞臺(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 楊玉成 98/7/30
101 廖卉婷 汪端從名媛才女到宗教導師的生命轉向 王學玲 98/7/31
102 温珮琪 家族、地域與女性選集──梁章鉅《閩川閨秀詩話》研究 王學玲 99/1/22
103 范碧惠 浪漫狹邪與寫實經世之間:俞達《青樓夢》研究 劉恆興 99/6/25
104 鄭恩賜 唐宋派古文評點研究 楊玉成 99/6/28
105 施澤雄 郁達夫的飄泊意識與寫作 陳正芳 99/7/20
106 黃湘云 晚明文人的應酬書寫─以李維楨為例 蔡英俊、王鴻泰 100/1/27
107 余欣怡 現代的想像圖景──晚清小說的文明話語 黃錦樹 100/6/24
108 李依蓉 儼然在望此何人?── 秋瑾之國族與女性意識研究 劉恆興 100/7/08
109 許若菱 異境/藝境:徐渭詩文中的疾病與自我 楊玉成 100/7/15
110 陳逸珊 《莊子》心性論研究 謝如柏 100/7/27
111 陳皇旭 民初的文學場域:重讀《禮拜六》 陳皇旭 100/7/28
112 黃雅蓮 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 黃錦樹 100/7/28
113 朱芯儀 冷眼觀:晚清《小說林》的敘事與觀看 楊玉成 100/7/8
114 黃愛嘉 理想生活的追尋--《語絲》(1924-1927)的內容與風格研究 周昌龍 100/12/17
115 徐綉惠 王安憶轉型期(1988──1996)小說研究 呂正惠 101/1/19
116 武春白楊 越南陳朝慧忠上士的詩文及其思想 廖肇亨 101/6/22
117 黃竹君  彈詞小說《天雨花》之父女倫理關係研究 劉恆興 101/6/25
118 邱顯智 「克己復禮」詮解之省察――以朱子、王陽明、羅近溪為研究對象 鄧克銘 101/7/13
119 梁芷君 從穿衣吃飯到超越生死:李卓吾思想的多層次性 周昌龍、張壽安 101/7/23
120 曾允盈 以身博考‧四處非家──楊慎滇地書寫探論 王學玲 101/7/25
121 葉佩蓉 仕清文人之不遇詠懷-周亮工及其仿陶書寫研究 王學玲 101/7/30
122 溫亭羽 高中國文教材教法示例研究 何淑貞 101/7/31
123 邱芸怡 《清才自撰蕉園史-清初閨秀、結社與性別書寫》 楊玉成 101/7/31
124 吳致良 抒情與見證──「傷痕文學」重探 黃錦樹 101/9/13
125 黃元嘉 試論泰州學派的傳承與轉化─從王艮到耿天臺 鄧克銘 101/9/14
126 潘家宏 世變下知識分子的生命困境與自我安頓―以仕金漢士與滯金宋使為主的析探 林宜蓉 102/1/21
127 謝萬科 尋找本真性:現代中國的「民」話語(1918-1949) 黃錦樹 102/1/25
128 洪沁妍 宋代擬和寒山詩研究 李建崑 102/1/29
129 陳怡文 追尋現代性和自我意識:中國80年代嚴肅音樂研究 黃錦樹 102/6/21
130 李佩璇 倫理表述與抒情主體的文學圖像:五四女性知識分子話語研究 劉恆興 102/7/23
131 康碧真 「青天白日照古城」: 戰前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的活動及其影響(1907-1941) 李盈慧 103/1/17
132 蔡宜真 重省留學生陳衡哲之文學定位 林宜蓉 103/1/27
133 吳怡寬 上古漢語時間語義範疇的產生與發展──以《左傳》為例 黃金文 103/6/27
134 陳琦韻 馬華文學論爭研究 黃錦樹 103/7/18
135 謝明成 香港製造──論董啟章《V城系列》的城市邏輯 黃錦樹 103/7/18
136 連惟怡 民初「近代詩」典律的建構──以陳衍與「同光體」為中心的觀察 黃錦樹 103/7/19
137 陳雅慧 孔尚任揚州地景書寫──以《湖海集》為核心的考察 林宜蓉 103/7/31
138 韓偉揚 論侯孝賢電影中的抒情、隱喻與寫實 陳正芳 103/7/31
139 沈蓁 奇觀中國:論蔣彝的兒童文學 黃錦樹 104/1/7
140 陳珮君 論七○年代臺灣的兩場青年文學運動:三三與神州 黃錦樹 104/1/7
141 李兆奇 時代與環境:梅光迪的人文主義研究 劉恆興 104/7/16
142 張雅婷 抗戰時期蕭紅與戴望舒的文學活動及社會關係研究 劉恆興 104/7/16
143 邱彥儒 先秦「傅說」記述研究 陳美蘭 104/7/30
144 蔡羽韜 清初「畫隱」思想研究:以王翬、惲壽平為例 王學玲 105/1/26
145 曾子珉 離亂斯瘼,吾誰適歸?─兩晉南北朝士人的國家認同與抒情 曾守仁 105/1/26
146 張文柔 葉青詩中疾病與死亡意象的感覺結構 陳正芳 105/1/27
147 李洛 從思想史到新經學─汪暉個案 黃錦樹 105/6/27
148 林慧英 遺民之子的自我認同與建構-楊賓及其書寫探究 王學玲 105/7/1
149 胡詩專 張夢機古典詩類型書寫研究 顏崑陽 105/7/21
150 陳耀銓 孫過庭《書譜》之書論研究 陶玉璞 105/7/28
151 張耕菡 僧肇《注維摩詰經》研究:從與《肇論》對照之角度 謝如柏 106/1/20
152 林逸婷 別裁‧知味‧性情‧雅俗:康乾詩學再探 曾守仁 106/6/20
153 陳仕軒 抒情、烏托邦、自我技藝:鄭孝胥的政治詩學 曾守仁 106/7/7
154 黃羿禎 臺灣古契約文書字詞現象研究—以《大臺北古契字集》為例 陳美蘭、季旭昇 106/7/27
155 黃國峻 禮文·教育·世俗儒學:草屯登瀛書院今古考 曾守仁 107/6/28
156 詹芷幸 高攀龍的《論語》詮釋 蕭敏如 107/7/10
157 孫立蓁 紀實・尋道・訣別—黃道周紀遊詩探析 王學玲 107/7/30
158 朱昀 西周至漢武時期五行說發展脈絡 蕭敏如 108/6/12
159 劉佳靜 「不笑不足以為道」─中國近世的笑文化研究 曾守仁 108/7/8
160 廖堉汝 新見商周金文字形編(2010—2016) 陳美蘭 108/7/11
161 李博閔 從東南忠烈到北方遺民:陳去病「明清易代之際」的建構與想像 王學玲 108/7/29
163 連詩鐿 唐人小說反映的域外文化──以《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記載之唐代南蠻貢品描寫為參照核心 劉恆興 109/7/15
162 朱恬儀 作為一種文化/文學生產場的「客廳」:論林海音、朱西甯的「佔位」空間 黃錦樹 109/7/20
164 游喬安 台灣文學建制化 黃錦樹 109/7/20
165 黃詩棨 惟恐人知語不驚?──論清汪嫈(1781-1842)的文學與生活 楊玉成 110/1/13
166 葉福炎 抒情與吶喊:後五一三馬華現代詩的症狀 黃錦樹 110/1/19
167 殷麗雅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蒼頡篇》詞彙研究 陳美蘭 110/10/8
168 許家慈 蔣韻小說中的時代圖景與抒情體現 曾守仁 110/7/21
169 高培凱 冷血作筆,冷眼醒民:報人小說家陳景韓與晚清民初公共空間的形成 曾守仁 110/9/22
170 侯慶瑜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成人》集釋 謝如柏 1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