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審會評審致詞(節錄)

第二十三屆水煙紗漣文學獎

【新詩】

— 林達陽 老師 —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再次來暨南大學評文學獎,暨南的環境、師生之間互動的關係和同學對於藝文創作的想法,都讓我回想到以前在東華生活的狀態。這次閱讀大家作品的感受蠻豐富多元的,大家寫作風格各有不同,古典、自然、學術、生活,各種語境都有,但共通點是都很擅用且喜歡使用意象。其中有些作品敢於做非常困難的舞蹈,試圖利用比喻連動出一個象徵,或是把矛盾的概念併置在一起。這樣勇敢的嘗試很能吸引我的注意,也很猶豫要以作品的完成度為優先、或者是作品的難度優先。另外,此次作品蠻多以愛情為題材,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寫愛情是很不容易且正面的事情,這表示你既對愛情抱有很高的期待,也對詩這個文類抱有很高的信任。寫詩過一個階段後,不太有機會在作品裡做一些不確定是否成功的挑戰,也不容易全然樸素地坦露情感。習慣的技巧會影響我們寫作的方式。所以,每次看到學生階段充滿企圖心和力量的表達,就會重新被提醒創作是多麼迷人的事情。很感謝這次的閱讀經驗。

 

— 徐珮芬 老師 —

這次作品風格殊異,關懷不同,有風格相對傳統的抒情詩,也有個人色彩強烈的敘事詩。有大我的作品(對於社會、人作為整體中的一份子的思考,也有小我(戀愛)、嚴肅生命議題(死亡)的關懷,不管技藝高低,流露出來的情感都非常真摯,即便是類似得獎作模式的作品,也讓我深刻感覺到:作者是真正關心這些議題的,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作品經營細節能力深厚、知識含量很夠。我覺得這些創作者像「巫」,在圖書館的最深處燉煮一鍋有很多料的湯,並且反覆嘗試出最好的調味。讓我想起以前在文學系當學生的時候,讀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的感覺。關於我的評審準則,首先,詩是最精鍊的語言,閱讀時還是期待看到在相對合理的情況下又能打動人、且富有飽滿生命力的意象的展示。如果句子相對平舖直述,沒有辦法運用陌生化的技巧迷惑人而是直接對人展示情感,或者是使用的譬喻已經很舊,在過往的創作中很常見,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就不會提出來討論。其次,關於優缺點明顯的風格之作,有特色的瑕疵之作勝過沒有稜角的作品。因為如果只是比喻失準,或是偶爾跳出不明所以的句子,但是在其他地方有呈現作者的巧思跟思考的能力,我們會期待他在技藝熟練之後寫出驚人的作品。為現代詩帶來新的東西。最後,我經過思考,覺得詩還是應當留空、留白,所以捨棄了一些資訊量相對很大的作品,選擇能夠專心經營一個名詞或一個事件、一種情感、語言簡單但富有詩意的作品。

 

— 任明信 老師 —

大家好,對我來說詩的重點不是素材,而是如何詮釋、使用素材。我很喜歡一位小說家胡遷在談作品時的一句話「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基於作者的獻祭,不是設計」,對我來說獻祭很重要,但作品一定是經過設計的,讀者沒有辦法感受你當下的生命經驗,所以評比的不會是你生命的厚度而是詮釋的方式。我認為新詩需要兼具簡約、深刻和神秘。新詩簡單但不容易,長詩固有優勢,但短詩也俐落,簡約的性質來自於提煉生命的強度並凝鍊於筆下。深刻來自於你是否去深鑿經驗的核心,反映在使用字詞的感受和精準度。最後是神秘,詩意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跨越性,不會像日常一樣平緩的去經歷,像是用量子力學的說法——躍遷,也就是俗稱的靈光一現,這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次的作品中有些確實有這樣的靈光。

 

【圖文】

— 林德俊 老師 —

大家好,我是小熊老師。圖文創作應把握圖和文雙軌發聲的「創作」性格,因不是新聞報導,所以「圖」不能流於「文」的佐證,「文」也不該只是對「圖」的說明。圖與文的關係,應該追求一種相互延展,而非相互限縮。雖說圖與文不必亦步亦趨緊緊相隨,但兩者還是要有巧妙的呼應,不宜形同陌路各自存在。綜觀本屆來稿,有些展現拼貼的技法,豐富、渾沌,未必完熟駕馭自己端出來的元件,但充滿力量,未來可期。也有另一些作品,看似素樸,其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可說是用力於無形,服膺極簡主義美學「少即是多」的精神。邀請大家思考:如果光看「圖」本身已是俱足的作品,硬要搭上「文」會否形成一種蛇足?反之亦然。單獨存在時,最厲害的圖或最厲害的文,不見得就是最適合放進圖文創作的作品。

 

— 馬尼尼為 老師 —

圖文類跟其他文類很不同,不管小説、散文或是詩,都有很多參照,但圖文是比較新的類別。攝影有攝影的脈絡,一般不會跟文字放在一起,而攝影、圖畫、插畫都有各自的比賽,也較少有圖文這樣的組合。因此它相對的生活化,比其他文類更輕鬆,是人人都可以嘗試創作的初階模式。圖文關係有非常多可能性,要互補、完全平行或只提供感覺式的呢喃,都沒有一定答案。這次作品總體來説,以靜態的風景居多,較少看到人物表情的特寫。我比較期待私密的照片,譬如在家不經意拍出家人最放鬆的狀態。想要脫穎而出,必然要擺脫人們容易拍攝到的風景。

 

— 宇文正 老師 —

我還蠻喜歡當校園評審的,因爲可以借活動知道年輕人的想法及看世界的角度,自己也會有一些學習。在各個類別裏頭,我覺得圖文類是最難評的,因爲要考慮圖跟文字之間的關係,每一個評審的比重或有傾斜,三人間的差異會比較大。記得幾年前評這個類別時,和另外兩位不同,我比較著重文字,因而内心極爲挫折。我的意思是告訴各位,這個文類比較特別,由於評審們著重的角度都不一樣,對文字和圖片的比重也不同。無論有沒有得獎,都不要太放在心上,因爲你以圖、以文字表達了自己。我覺得比起結果,更重要的會是完成的過程。

 

【散文】

— 陳繁齊 老師 —

謝謝暨大的信任,讓我有機會閱讀大家的作品。過去我評了許多校園文學獎,在高中直至大學畢業這個漫長的時間裡,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習慣說話的方式,擁有從容和舒適,才能夠持續寫下去。那或許是最重要的事。這次作品,不少篇講到家人,也包含死亡題材、今昔對比。大家都有穩定的文字能力,但有些作品在敘述結構上或許沒安排好,少了戲劇性或是抒情的路徑,又或是想講的事太多了,以致於成果停留於表層的記敘。不過,我仍然有看到大家創作時的企圖心,這件事很值得鼓勵,企圖心可以帶你找到很多生活的質疑,也會帶著你的創作往前進。最後,雖然我在評選時,都會抽離地看作品內容,但還是清楚這次作品裡有些痛苦、困難的書寫,看到同學們過去二十年人生修羅場,想說聲辛苦了,接下來還有更多修羅場等著你們。如果可以的話,千萬不要放棄,繼續寫下去。

 

— 房慧真 老師 —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來這裡擔任評審。我對於暨大的文學獎印象特別深刻,四五年前來過暨大的工作坊,覺得同學們非常幸運,有一群非常好的老師陪伴你們。在文學獎入圍這批作品裡,我比較少看到傳統作文式的寫法,包括開頭、鋪層以及結尾的方式,蠻可喜可賀的。開始之前,老師們討論,現在已邁入AI時代,幾乎無所不能了,所以為什麼我們還要寫作?或者說,我們能寫得比AI好嗎?評審間捍衛自己喜歡的作品時,難免有一些扞格或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你們已經找到自己說話的聲腔及想要說的事。雖難免會有一點小瑕疵,但瑕疵是可貴的,甚至是一種優點,沒有人生來就會把作品寫得完美無瑕,而這正是身處AI時代中每個人身上獨特的標記跟個性。

 

— 陳義芝 老師 —

暨大的老師、同學大家好,很高興能夠來到暨南大學。我想先談談一個話題,之前自由時報找我寫散文評審之標準,我的題目是:「不必要的散文誤解。」我們知道作品就是一段人生、一個世界,必須要有語言情境。而這種渾成語境來自細密的編織,需要很多細節和精準的語言。散文可以含融許多東西,創作者要知道寫作的方向,或許有人說散文不能虛構,但那是否剝奪了其創造性,也降低了題材的廣度跟深度。畢竟,我們強調的是文本真實,而非現實人生對號入座的真實。真實來自作者筆下人生的情節真實、人性真實與生活經驗真實。雖然文學有所謂「當行本色」,但也有破格之說,允許跨界交融的嘗試。我評散文時特別講究結構,重視層次、細節屬性有無扞格、矛盾、鬆散、零碎。另外我也注重語言的基本功,清通暢順之外,看作者筆下是否沉著、令人感到親切醇厚,也會判斷語言有沒有避免斧鑿、雕琢,而能產生一種綿邈的風神。如果有人認為散文好寫,這也是一種誤解。

 

【小說】

— 林楷倫 老師 —

我其實蠻常來南投埔里的,因爲我太太的娘家都在這裏。我對暨南大學也頗有情感,因為老婆是泰雅族人,都來這裏上族語課;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帶孩子在大草坪捅螞蟻窩。認真的講,收到文學獎的邀請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總算有人記起我是寫小説的了。之後看了評審名單,發現旁邊的兩位評審,好像都不以小説為正職,又不免有點緊張了。直到我翻開暨南大學這次的作品的時候,令我耳目一新,這才放心。雖然總共才十三篇,但質量都非常準確且有趣。由此可以見得,雖然我們位於臺灣的最中心處,但思想本身是各異的狀態。

 

— 言叔夏 老師 —

之前來過暨大文學獎幾次,都是參與散文組的評審。這次是第一次參與小說組的評選工作,覺得參賽作品無論是在題材或形式上,都有很讓人驚喜的部分。當然有些題材是校園文學獎常見的,但仍有部分作品在有限的經驗內,寫出了屬於作者本人自己的腔調,我認為是很不容易的。我覺得小說寫作就像編織工作一樣的,在入圍的十三篇裏,有幾篇可以讀到小説所編織出來的世界,有其重量與密度。雖然不見得每篇都很成熟,但可以觀想到作者創作的企圖與努力。對我來說,也是相當珍貴的閱讀體驗。

 

— 曹馭博 老師 —

貴校學生是我看過内心最堅强的學生,我去年來評新詩組,半夜在超商被沒上榜的同學問哪邊可以更好,這讓我熱淚盈眶。這次評短篇小說組,我突然想到愛特伍曾說短篇小說如詩歌,每個字都有目的性,不到結尾決不罷休。所以一篇結構細緻的詩、散文,或短篇小說都會讓讀者有閲讀下去的欲望——讓角色做有意義的動作推動情節,在緊密的結構中展現自己召喚的問題與回答過程中佈置的細節。這次稿件大多是窗戶内的寫作,也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很容易與他者相互呼應。我會很想看看各位寫作者窗戶内的世界,呈現了怎樣的姿態、主題、關懷,好讓我們讀者相認,這是我在看小說最注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