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克銘 教授

聯絡資訊

研究室:A507
分機:2715
電子信箱:kmteng@ncnu.edu.tw

曾開設課程

隋唐學術專題(一)、明代學術專題、朱子哲學宋元學案、宋明學術專題、明儒學案、朱子思想專題、日文漢學論著選讀、明夷待訪錄、王陽明文獻選讀、中國佛學概論、儒釋道關係研究、王陽明思想專題、中國佛學思想、儒學之變遷與發展、王陽明哲學、禪學、中國思想概論、陸象山文獻選讀、禪宗思想專題、中國思想觀念通釋、戴震哲學、先秦諸子選讀、儒釋道與晚明思想、中國學術思想史、韓非子、理氣論專題、獨立研究(思想組)、孟子、心性論專題、學庸導讀、荀子、魏晉玄學、朱子哲學、管子、宋明理學、四書專題研究、論語、魏晉思想、道家思想專題、中國思想史、中國禪宗史、魏晉玄學專題、朱子文獻選讀

學歷

  •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哲學專攻)

學術獎勵

  • 國科會甲種獎助(1998、1999、2000年)
  • 暨南國際大學 學術績優獎(2001年)
  • 暨南國際大學 研究成果獎(2004年)
  • 暨南國際大學 研究成果獎(2005年)
  • 暨南國際大學 學術研究績優獎(2005年)
  • 暨南國際大學 研究成果獎(專書2本)(2011年)
  • 國科會獎勵優秀人才(2011年、2012年、2013年)
  • 暨南國際大學 學術研究獎──獲選傑出研究教師 (2012年)
  • 科技部獎勵優秀人才(2014年、2015年、2016年、 2017年)
  • 暨南國際大學教學績優獎(2015年)
  • 暨南國際大學優良導師獎(2015年)
  • 暨南國際大學學術研究獎(專書1本、論文1篇) (2014年)
  • 暨南國際大學學術研究獎(專書1本)(2016年)
  • 暨南國際大學學術研究獎──傑出研究教師(2016 年)

期刊論文

  • 1996年7月,<法藏之心識觀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9期,中華佛學研究所,頁243-259。
  • 1998年7月,<智者天台教觀中之心的涵義>,《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期,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187-215。
  • 2000年3月,<明中葉羅欽順之禪學批評的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期,頁487─522。
  • 2000年6月,<明儒羅欽順心性論之形成與意義>,《國立編譯館館刊》,29卷1期,頁185─212。
  • 2001年6月,<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26期,頁68-105。
  • 2001年12月,<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卷2期,頁33─57。
  • 2002年6月,〈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28期,頁79─117。
  • 2003年6月,〈王陽明心學中之性體觀的特色〉,《臺大中文學報》,18期,頁185–222。
  • 2003年7月,〈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以《碧巖錄》為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期,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133–161。
  • 2004年12月,〈王陽明心學中之「無心」的意義〉,《鵝湖學誌》,33期,頁101-148。
  • 2004年12月,〈王龍溪之虛寂說的特色〉,《文與哲 》,5期,頁155-174。
  • 2004年12月,〈禪宗與道家之「無心」說的比較〉,《清華學報》,34卷2期,頁271-298。
  • 2004年12月,〈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22卷2期,頁299-325。
  • 2006年12月,〈良知與實體─明中葉羅欽順與歐陽崇一之論爭的意義〉,《鵝湖學誌》,37期,頁1-34。
  • 2007年6月,〈禪宗之「無心」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漢學研究》,25卷1期,頁161-188。
  • 2007年6月,〈王陽明以鏡喻心之特色及其異說〉,《臺大中文學報》,26期,頁153-190。
  • 2008年7月,〈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5期,頁1-36。
  • 2008年12月,〈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文與哲》,13期,頁91-120。
  • 2009年6月 ,〈 方以智的禪學思想〉,《漢學研究》,27卷2期,頁303-331。
  • 2010年6月,〈借禪詮儒:袁宗道之四書說解─以「性體」、「致知格物」為中心〉,《文與哲》,16期 ,頁367-396。
  • 2011年6月,〈高攀龍之《論語》詮解〉,《鵝湖學誌》,46期 ,頁96-130。
  • 2011年12月,〈即心是佛、無心是道:唐代黃檗希運禪師之心體觀〉,《臺大佛學研究》,22期,頁1-32。
  • 2012年6月,〈東林學派顧憲成之四書說解〉,《鵝湖學誌》,48期,頁1-38。
  • 2013年6月,〈憨山德清論莊子的道、真宰與成心〉,《鵝湖學誌》,50期,頁39-70。
  • 2013年9月,〈方以智論《莊子》-以道與物為中心〉,《漢學研究》,31卷3期,頁1-30。
  • 2014年6月,〈試論方以智的知與無知〉,《鵝湖學誌》,52期,頁115-150。
  • 2014年10月,〈方以智論莊子的逍遙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8期,頁47-80。
  • 2016年12月,〈試論王船山《莊子解》──以道與氣為中心〉,《鵝湖學誌》,57期,頁1-45。
  • 2017年12月,〈法藏判教思想中頓教的特色及其異說〉,《鵝湖學誌》第59期,頁65-105。

專書

  • 1986年11月,《大慧宗杲之禪法》,台北:東初出版社。
  • 1987年10月,《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
  • 1990年10月,《張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
  • 1993年6月,《宋代理概念之開展》,日本國立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論文。(中譯本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
  • 1997年7月,《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 2010年3月,《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 2010年7月,《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3」,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 2013年12月,《晚明四書說解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 2014年12月,《心性與言詮:禪宗思想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 2016年12月,《明末清初《莊子》註解研究:以憨山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
  • 2019年6月,《方以智論心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研究計畫

  • 〈禪宗公案經典化之型態與理論基礎–以《碧巖錄》為中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2年)
  • 〈明代學術思想研究計畫–王陽明與道家及禪宗之無心說的比較 〉 三年期(國科會2002.8.1-2005.7.31)
  • 〈張岱之《四書遇》的思想特色 〉(國科會2006.8.1-2007.7.31)
  • 〈晚明四書說解之比較研究:以李卓吾、袁宗道、東林學派為中心 〉三年期(國科會2007.8.1-2010.7.31)
  • 〈明末清初《莊子》註解之比較研究:以釋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中心(III-I)〉(國科會2010.8.1-2011.7.31)
  • 〈明末清初《莊子》註解之比較研究:以釋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中心〉(國科會2011.8.1-2012.7.31)
  • 〈明末清初《莊子》註解之比較研究:以釋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中心〉(國科會2012.8.1-2013.7.31)
  • 〈唐君毅之中國佛學的詮釋〉 二年期(國科會2013.8.1-2015.7.31)
  • 〈方以智思想中之「心」的概念〉(科技部 2016.8.1─2017.7.31)
  • 〈方以智的禪學研究──以《冬灰錄》為中心〉二年期(科技部2017.8.1─201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