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學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歐美部分

雷勤風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亞洲研究系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現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兼副系主任。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哈佛大學訪問學員。著有《大不敬的年代: 近代中國新笑史》 (2017年屆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列溫森獎得主) ;編有溫源寧等著《不夠知己》、《中國的文學世界主義者》等書;中英譯作包括《杜騙新書》、錢鍾書散文小說合集和徐卓呆小說話劇合集。學術專長為近現代華文文學、報刊文化、華語電影。
主要著作:

  1. (譯) China’s Chaplin: Comic Stories and Farces by Xu Zhuodai (Cornell, 2019)
  2.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 (麥田,2018)
  3.  (編)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Intimate Portraits of Modern Chinese Celebrities (Cambria, 2018)
  4.  (合譯) The Book of Swindles: Selections from a Late Ming Collection (Columbia, 2017)
  5. “Hoax as Method,” 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6:2 (Fall 2019).
  6.  “Introduction: ‘Charlie Chaplin of the East’, Xu Zhuodai.” In China’s Chaplin, pp. 1-29.
  7.  “Introduction: Intimate Portraits of Chinese Celebrities.” In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pp. 1-31.
  8.  (with Bruce Rusk).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In The Book of Swindles (2017), pp. xiii-xxxvi.
  9. “Hong Kong on the Brain.” Review of Hon Lai-chu’s The Kite Family.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China Channel (11 Dec. 2017). Online: https://chinachannel.org/2017/12/11/kite-family/.
  10. Review of Pi-ching Hsu, Feng Menglong’s Treasury of Laughs: A Seventeenth-Century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umour (Leiden: Brill, 2015), Ming Studies 76 (vol. 2017, no. 2): 107-109.
  11.  “Toppling Liu Xiaobo.” In Jane Golley and Linda Jaivin, eds., The China Story Yearbook 2017: Prosperity. Canberra: ANU Press, 2018, pp. 25-28.
  12.  Lei Qinfeng. “Wenhua qiyejia xinlun” (A New Theory of the Cultural Entrepreneur). Translated by Xu Shiyan. Nanfang wentan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no. 191 (15 July 2019).
  13. Christopher Rea and Henry Jenkins. “The Ancient Art of Falling Down: Vaudeville Cinema between Hollywood and Chin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Publications, Sept. 2017. 9,300 words. Online at: http://u.osu.edu/mclc/online-series/rea-jenkins/
  14.  Long Live the Missus! (Sang Hu, dir., 1947) (complete filmscript).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Rea. MCLC Publications (May 2019): http://u.osu.edu/mclc/online-series/long-live-the-missus/
  15.  Xu Zhuodai. “Opening Day Advertisement.”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hristopher Rea. Renditions 87/88 (Spring/Autumn 2017), pp. 189-202.

楊中薇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台大中文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碩士。學術專長為明清小說/中國視覺文化研究/媒體研究。
主要著作:

  1. 〈玩物和遺民意識的形塑:論吳偉業的《秣陵春》〉,刊登於《戲劇研究》第16期, 2015年: 頁51-81
  2. Visuality and Empire: Reassessing Flower in a Sea of Retribution in Metropolit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 Processdings of the Understanding Media Conference (Michigan University), Vol. 1, 34-45.

香港部分

吳盛青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王安博士後、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研究專長為晚清民國舊體文學、文人文化、圖文關係等。
主要著作:

  1. Photo Poetics: Chinese Lyricism and Modern Media Cul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2. “Nostalgic Fragments in the Thick of Things: Yuan Kewen (1890-1931) and the Act of Remembering” ,Special issue on “Emotion and Visual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1 (2019): 239-271.
  3. “落葉哀蟬曲:珍妃之死、香草美人、家國之喻”, in 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嶺南學報, vol.9 (Oct., 2018):163-194.
  4. “A Paper Mirror: Autobiographical Moments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3.2 (2016): 312-334.
  5. “Chongceng de ziwo yingxiang: Shuqing chuantong yu xiandai meiji 重層的自我影像:抒情傳統與現代媒介,”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政大中文學報, No. 26 (Dec., 2016): 31-73.

張健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副系主任。北京大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學術專長為古典文學、文學批評。
主要著作:

  1. 《宋代文學論考》(中華書局,北京:2019)
  2. 《知識與抒情 : 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 嚴羽《滄浪詩話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許暉林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博士後,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研究專長為:明清小說 物質文化 視覺研究、生態批評。
主要著作:

  1. 許暉林,〈清官、漢奸與黃河:《老殘遊記》中的治理想像〉《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71(2020.7) (forthcoming)。
  2. 許暉林,〈淚水、河水與技術:《老殘遊記》中的創傷書寫〉,《清華學報》50.4 (2020.12) (forthcoming)。
  3. 許暉林,〈物、感官與故國:論明遺民董說《非煙香法》〉《考古人類學刊》NO.88 2018.06,頁83-108。
  4. 許暉林,〈河工、光線與視覺有限性:論《老殘遊記》的景物描寫〉,《政大中文學報》NO.26 2016.12,頁75-105。
  5. 許暉林,〈《比目魚》的政治意涵:李漁改編實踐的一個案例研究〉《政大中文學報》NO.23 2015.06,頁207-240。
  6. 許暉林,〈鏡與前知:試論中國敘事文類中現代視覺經驗的起源〉,《臺大中文學報》NO.48 2015.03,頁121-159。

葉倬瑋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碩士,現為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研究興趣為明清文學、文學批評、及香港文學,著有《翁方綱詩學研究》、《情意流轉:中國文學》,後者已有英、日、德、俄、阿拉伯等多個譯本。近年關注民國時期的古代文學研究、清代物質文化與詩歌寫作等課題,相關研究成果見於《政大中文學報》、《淡江中文學報》、《中國文化》等學報。學術專長為清代文學、民國的古典文學研究。
主要著作:

  1.  〈一件南明烈士遺物的流轉——考訂詩對抒情、節義的收編〉,《中國文化》第49期(2019年),頁152-165。
  2. 〈民國時期關於古代作家的「評傳」和「事蹟考」寫作〉,《東亞觀念史研究集刊》第14期(已通過,待出版)
  3. 〈在兩道夾縫中綻放:《紅豆》編輯格局探析〉,《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3期(2018年),頁61-93。
  4. 〈「現代」的植入與古代文學知識的傳播——以民國時期黃仲則叢書選本出版為例〉,《中國文學學報》第9期(2018年),頁249-272。
  5. 〈文物之光與不朽追求——以翁方綱金石詩為例〉,《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頁103-140。

中國大陸

胡曉明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博士、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學術專長為中国詩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江南文獻與文學、近現代學術史。
主要著作:

  1. 胡曉明〈江南·中原·吳越〉,《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1期。
  2. .胡曉明〈如何用古典詩表達現代生活〉,《中國文化》2019年01期。
  3. 胡曉明〈論《宋詩精華錄》所選東坡詩〉,《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4. 胡曉明《古典今义札记》海天出版社,2013。

蔣寅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專任教授。198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所古代文學研究室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唐詩研究、中國古典詩學、詩學史、清代詩學著作考索。
主要著作:

  1. 《淸代詩學史 第二卷 學問與性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2. 《視角與方法:中國文學史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 《鏡與燈 : 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4. 《淸代詩學史 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5. 《清代文學論稿》,鳳凰出版社2009。
  6. 《淸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

臺灣部分

李宜學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學術專長為李商隱詩、唐詩、中國文學批評。
主要著作:

  1. 李宜學:〈南開大學所藏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之文獻問題考論〉,《人文中國學報》(THCI)第27期(2018年12月),頁147-185。
  2. 李宜學:〈從〈錦瑟〉、〈藥轉〉論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註》對李商隱詩的接受〉,《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5月。(2018年11月20日審查通過)
  3. 李宜學:〈論李商隱流寓桂林時期詩作的空間書寫〉,《古代文學理論研究》(CSSCI)第47輯(2018年12月)。
  4. 李宜學:〈論韋縠《才調集》及其於明清時期的版本流傳〉,收入《回眸.凝視──明清文學與文 化研究論集》(ISBN 978957151787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12月,頁189-246。(有審查制度)
  5. 李宜學:〈論西域物質文化在中晚唐詩中的投影──以瑪瑙器皿為例〉,收入《物我交會──古典 文學的物質性與主體性》(ISBN 9789864781249),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2月,頁 3-48。(有審查制度)
  6. 李宜學:〈從〈無題〉詩論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對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的接受〉,《東亞觀念史集刊》(THCI)第十二期,2017年6月,頁125-182。

李欣錫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術專長為唐詩、明清詩。
主要著作:

  1. 李欣錫,〈錢牧齋〈讀梅村宮詹豔詩有感書後四首〉析論 〉,《清華中文學報》「明清詩文特輯」(2009.11),頁1-42。
  2. 李欣錫,〈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作賞析 〉,《中國語文》587期(2006.5),頁65-74。
  3. 李欣錫,〈論錢謙益「詩史」的寫作──以《投筆集》的敘事內容為觀察角度〉,《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4),頁77-108。

侯雅文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術專長為詩詞學、中國文學流派學
主要著作:

  1. 侯雅文:《陽羨詞派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9.08。
  2. 侯雅文:〈地域性詩選論與《丹陽集》新詮〉,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文學論衡》總第29期,2016.12。
  3. 侯雅文:〈劉辰翁校評王維詩輯佚考論〉,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國學學刊》2016年第2期,2016.06。

許銘全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臺大中國文學所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博士後研究、臺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清大中文系副主任。學術專長為中古詩歌、古典詩學。
主要著作:

  1. 2016年12月。〈組詩體製的的抒情敘事雙重性——以曹植、謝靈運、謝惠連的四組組詩為探討對象〉,收於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頁209-262。
  2. 2017年3月。〈《河岳英靈集》的版本流傳與編纂動機重探〉,《漢學研究》,35卷1期,頁67-104。
  3. 2017年8月。〈〈現存《元和三舍人集》相關問題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87期,頁43-79。

陳正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西班牙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博士後研究(公費)。曾任靜宜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兼任講師、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兼任講師。學術專長為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文化、魔幻現實主義理論、影視戲劇寫作。
主要著作:

  1. 2019年12月6日,〈走過翻譯之後——以日本短歌《亂髮》的台中譯為探究起點〉,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第八屆近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126日。
  2. 2017107日,〈怎樣殖民,如何台灣:以《台灣四季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為主的異質性閱讀〉發表於第三屆跨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107日 。
  3. 2014年,〈淺論陳黎俳句詩的跨語際實踐〉,《台灣中生代詩人兩岸論》臺北:創世記詩雜誌社。頁93-115
  4. 2014年6月,〈以「瘋」的自白探究現代主義小說之跨文化比較研究〉,《文與哲》24期,2014.6。頁281-332THCI core
  5. 2013年12月,〈白蛇故事的港台改編:以林懷民、李碧華、徐克為討論中心〉,《淡江中文學報》29期,2013.12。333-371THCI core
  6. 2012年12月,〈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台灣文學學報》21期,2012.12。137-170THCI core
  7. 2011年,〈陳黎詩作的「拉美」:翻譯的跨文化與互文研究〉,《文化研究》13期,2011秋季號。頁81-128TSSCI & THCI core
  8. 2007年,《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華文網,2007320頁。

陳建銘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博士,曾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短期訪問。學術專長為中國古典詩歌、明清文人及文化研究、近代文人及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

  1. 《沈曾植詩歌研究:新時代中舊詩語的倫理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論文。
  2. 〈廣面具說──吳梅村〈贈陸生〉詩的曲折自辯〉,《漢學研究》第36卷第2期,頁67-96(臺灣THCI核心期刊第一級)。
  3. 〈錢牧齋二三事考──兼談牧齋詩文研究範式之問題〉,《中國詩學》第29輯,2020年9月(待刊稿)。
  4. 〈補天遺恨——清遺老1917年《靈武勸進圖》唱和詩研究〉,《中國文學學報》,已通過審查,待刊稿。
  5. 〈沈曾植、康有為交遊詩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第廿四屆『金聲』中文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6. 〈沈曾植遺民詩歌蠡測〉,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 「2017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英傑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學術專長為文學理論與批評、古典詩學。
主要著作:

  1. 陳英傑,2018.02,《明代復古派杜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 陳英傑,2018.06,〈「明代復古文學理論與實踐」專題導言〉,《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THCI Core),頁25-28。
  3. 陳英傑,2018.06,〈神韻前史:陸時雍《詩鏡》的杜詩批評與盛唐圖像〉,《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THCI Core),頁81-126。
  4. 陳英傑,2017.12,〈許學夷《詩源辯體》杜詩學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THCI Core),頁147-192。
  5. 陳英傑,2016.12,〈鑒戒與重構:論胡應麟《詩藪》的杜詩批評〉,《文與哲》第29期(THCI Core),頁125-182。
  6. 陳英傑,2016.12,〈論白居易詩歌的「自我批評」〉,《淡江中文學報》第35期(THCI Core),頁205-242。
  7. 陳英傑,2019.05,〈論柯慶明先生的「文學美」〉,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
  8. 陳英傑,2019.03,〈「摹擬」何以為病?──明代復古派詩學的自我省察〉,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
  9. 陳英傑,2017.06,〈神韻前史:陸時雍《詩鏡》的盛唐圖像〉,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文學閱讀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
  10. 陳英傑,2017.05,〈王世貞杜詩學研究〉,發表於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十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

陳國球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玉山學者。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專長為文學史、中國抒情傳統論、中國古典文學批評。
主要著作:

  1. 陳國球(2016):《香港的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 陳國球(2016):〈如何閱讀高友工的「中國抒情美典」說〉,輯於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3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 陳國球(編)(2016):《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評論卷一》,香港,商務出版社。
  4. 陳平原、陳國球、王德威合編(2015):《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 陳國球(2015):〈「抒情」的傳統與現代〉,輯於高嘉謙、鄭毓瑜主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192-208),臺北,麥田出版。
  6. 陳國球(2015):〈「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輯於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1-22),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
  7. 陳國球(2014):〈文學的流轉:台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陳國恩、王德威、方長安編,《武大.哈佛「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335-35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陳國球(2014):《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演講集 2012:「文」與「學」三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9. 陳國球、王德威編著(2014):《抒情之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0. 陳國球總主編、陳智德副總主編(2014):《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香港,商務印書館。
  11. 陳國球(2013):《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
  12. 陳國球(2013):〈抒情在彌敦道上:香港文學的地方感〉,輯於香港公共圖書館編,《情繫筆墨間:第九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論稿匯編》,(67-77),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
  13. 陳國球(2013):《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三聯書店。

陶玉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術專長為謝靈運研究、佛教史研究、版本學、書法美學。
主要著作:

  1. 2017年1月13日,〈舊傳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之「接受」研究──試以乾隆所題跋語為探討對象〉,宣讀於「文學研究的當代新視域」第十五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 〈「千歲寶掌和尚」傳說之增衍與接受研究〉
  3. 〈舊傳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之「接受」研究――試以乾隆所題跋語為探討對象〉

曾守仁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兼任講師、輔仁大學專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宋明詩學、文學理論、晚清文學、文學評點。
主要著作:

  1. 2019年6月,〈抒情輓歌:泣與血的易順鼎詩學〉,《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頁295-340。
  2. 2019年9月,〈博約自造、和而不同:柯慶明先生與抒情傳統論〉,《中外文學》48卷第3期,頁205-214。
  3. 2019年12月,〈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7期。
  4. 2019年3月23日,〈江西詩派春秋義:論同光魁傑沈曾植〉,香港浸會大學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源與流」,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
  5. 2019年4月26日,〈「不」壓抑的現代性──論樊增祥的詩之餘〉,淡江大學主辦,「文學研究的當代新視域」第十六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6. 2019年5月18日,〈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政治大學華人文化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

曾守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發中心主任、副教務長。學術專常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
主要著作:

  1. 清代神韻與桐城「詩、學」論域的分歧:以王士禛、梅曾亮為討論對象
  2. 確求新意念、新評價:朱自清《詩言志辨》的理論內蘊及其形成期末報告
  3. 涓滴成河:《四庫全書總目》與《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集部國朝〈提要〉
  4. 興的精神現象:蔣年豐先生的主體重立
  5. 情深而文明:徐復觀先生的中國「抒情詩」論

黃莘瑜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兼任講師、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佛光大學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明中葉至明清之際文學與文化、古典文論、文學與博物研究。
主要著作:

  1. 黃莘瑜(201912月)。香事書寫如何展現世界?——以晚明《香乘》為主的探討〉。明代研究,33,61-92
  2. 黃莘瑜(201808月)。「博物」與「文學」的兩重聯繫──以晚明清初的草木類譜錄為考察對象。斯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散文學會主辦),第三輯,34-52
  3. 黃莘瑜(201712月)。周作人「博物」論述中的《花鏡》。政大中文學報,第28,141-164
  4. 黃莘瑜(201706月)。以風韻寫天真——從陳獻章到王夫之。漢學研究,35(2),261-286
  5. 黃莘瑜(201612月)。園、譜、文學與華胥國 ──人文視域下的《二如亭群芳譜》。臺大中文學報,55,53-96
  6. 黃莘瑜(201306月)。晚明「情種」說之文化意涵與多重向度。臺大中文學報,41,177-224
  7. 黃莘瑜(201212月)。「情史」與「情」之知識型構。漢學研究,30(4),169-203
  8. 黃莘瑜(200906月)。遂涉徘優體,將延歲月身:湯顯祖的創作巔峰及其經濟與性命之學。明代研究,12,93-127
  9. 黃莘瑜(200806月)。論中晚明情觀於社會經濟視野下的所見與侷限。清華學報,38(2),175-207

黃繼立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學術專長為宋明儒學、新儒家、身體理論、古典詩學。
主要著作:

  1. 黃繼立(2018年04月)。「內聖」的隱喻:論陽明學裡的「金」、「鍊」之喻。哲學與文化,527,55-70。(A&HCI)。科技部:105-2410-H-029-047。本人為第一作者。
  2. 黃繼立(2017年12月)。「此心光明」:陽明學以「日」喻「心」隱喻的形成與類型。成大中文學報,59,71-108。(THCI)。科技部:104-2410-H-029-036。本人為第一作者。
  3. 黃繼立(2019年11月)。「大象」與「心象」:王龍溪《大象義述》的心性隱喻研究。「東亞《周易》文化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4. 黃繼立(2019年05月)。熊十力、唐君毅、徐復觀與《述熊正韓》。2019年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誕辰110 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5. 黃繼立(2019年05月)。「荒漠」的「超悲劇」: 唐君毅與《水滸傳》。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台灣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6. 黃繼立(2019年03月)。新儒家的「無曲」境界:牟宗三與《水滸傳》。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香港,浸會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7. 黃繼立(2018年10月)。「晝夜之道」:理學傳統裡「晝夜」隱喻的興起與意義。「2018 年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 V」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8. 黃繼立(2018年04月)。唐君毅論「中國藝術精神」—以《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為主線。2018唐君毅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唐先生逝世40周年,桃園,中央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9. 黃繼立(2017年11月)。《明儒言行錄》所見陳白沙言論佚文及其價值。西樵理學名山500年暨中國古代書院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廣東,佛山市。本人為第一作者。
  10. 黃繼立(2017年10月)。從「遊乎太虛」到「太虛即氣」:論理學傳統裡「太虛」隱喻的起源與定型 。「文與道:漢語世界的文化與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11. 黃繼立(2017年06月)。「人性論史」的發生:徐復觀與他的「中國哲學史參考資料」。文學閱讀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台北,政治大學 新竹,清華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

楊玉成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學術專長為古典詩、中國文論史、評點研究。
主要著作:

  1. 楊玉成,〈徘徊——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風景與記憶〉,收入楊玉成、劉苑如主編:《今古一相接 : 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頁3-140。
  2. 楊玉成,〈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79-115。
  3. 楊玉成,〈建構經典:王漁洋與文學評點〉,收入林玫儀主編:《王士禛及其文學群體》,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頁119-249。
  4. 楊玉成,〈身外身:視覺文化與「我」的魅影史〉,《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3期,2017年12月,頁249+251-332。
  5. 楊玉成,〈啟蒙與暴力:李卓吾與文學評點〉,收入林明德、黃文吉編:《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頁901-986。
  6. 楊玉成,〈世界像一張畫–唐五代「如畫」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東華漢學》,第 3期, 2005年5月,頁113-221。
  7.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8

廖棟樑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術專長為楚辭、中國古典文論。
主要著作:

  1.  廖棟樑;2020.01, ‘「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與李長之的「傳記批評」, ‘ 人文中國學報, No.29, pp.189-231.(THCI, THCI Core)
  2. 廖棟樑;錢瑋東, 2018.12, ‘走內線的路—-梁宗岱的體驗批評, ‘ 政大中文學報, No.第三十期, pp.95-128.(THCI Core)
  3. 〈哀歌:論九章的情感書寫〉
  4. 〈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評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
  5. 〈作意幻設--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對屈辭「藝術性」的認識〉

蔡英俊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文系系主任。英國華威克大學比較文學理論博士、臺大中文系博士。學術專長為當代文學理論、中國文學批評。
主要著作:

  1. 蔡英俊,《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2. 蔡英俊,〈抒情美典與經驗觀照:沉鬱與神韻〉,收入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立緒文化,頁173-206;2005年3月‧文學報》,2011年6月,頁3-44。
  3.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3-44。
  4. 蔡英俊,〈「詩史」概念再界定──兼論中國古典詩中「叙事」的問題〉,收入國科會人文處、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6月,頁1-21。
  5. 蔡英俊,〈「修辭立其誠」:論先秦儒家的語用觀──兼論語言活動與道德實踐真偽的問題〉,收入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頁81-139。
  6. 蔡英俊,“Phantasia/Imagination and Visual Thinking: The Way to Landscape Poetry (I),” Workshop on Kinetic Vis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U.S.A. 25-26, May, 2007.

鄭毓瑜

中研院院士兼臺大中文系講座教授。臺大中文系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主任、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國科會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國科會人文處「中文」學門召集人。學術專長為中國文學批評、六朝美學、賦學研究。
主要著作:

  1. 鄭毓瑜,〈從「姿」到「ㄓ(之)」──由「力動往復」詮釋陳世驤的詩說〉,《清華學報》,新4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7-33。
  2. 鄭毓瑜,〈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清華學報》,新 44 卷第 1 期,2014年3月,頁 163-189。
  3.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增訂版)》,臺北:麥田,2014年12月。
  4. 鄭毓瑜,〈晚清民初的「文學」情境──「多義性」的掙扎與「文法/句讀」的拉鋸〉,收入林玫儀主編:《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1月,頁 137-182。
  5.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2012年9月;2014 年 8 月再版。
  6. 鄭毓瑜,〈「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第 15 期,2011年6月,頁 113-142。(後由 Emily Sun 翻譯,英文題為 “The Origins of Wen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Pattern of Heaven’ and the ‘Pattern of Humans.’” The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57 (2012): 191-212.)
  7. 鄭毓瑜,〈1870 年代中、日漢詩人的視域轉換──以博物知識、博覽會為認知框架的討論〉,《淡江中文學報》,第 25 期,2011年12月,頁 95-130。